普觉论坛 | 中外顶尖学者共论生死教育 广州大佛寺“普觉论坛”首开先河-亚博im
普觉论坛三大“首创” 一个首创是国内首次在寺庙里举办国际性论坛,开了国际学者在寺庙论道的先河;
第二个首创是道场与国际传媒集团深度合作;
第三个首创是论坛采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谈生论死。
普觉论坛是一个古老智慧与现代学说的精神雅集;一次东方文化与西方哲学的握手极欢;一次宗教学说与科学理论的深度交融;一次在“活着”与“死去”间寻找平衡点的无畏探索,必将唤起更多的人关注生死话题。
2018年6月8日至10日,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大佛寺举办。来东西方的生死学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打开“生死自在、向死而生”的智慧之门。
前不久,有则消息刷爆朋友圈,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古道尔过104岁生日时许愿:“我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之后,他用安乐死的方式,结束了漫长的一生。 古道尔的行为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死亡的大讨论,人们开始关注起死亡这个自古以来必须面对却无法超脱的现实问题。 这股潮流里,国内首个在寺庙举行、探讨生死话题的国际性交流大会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6月8日至10日,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和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大佛寺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死话题,如何在活着的时候研习生与死,进而超越生死,做到生死自在。
一、生死问题由来已久
自古至今,生死问题都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课题,吸引着无数的哲人和智者苦苦追寻答案。早在2500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就探究过生死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视“悦生而恶死”为人生一大桎梏,认为死亡是人生自由、幸福的最终实现,这与欧洲哲学家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发展到现在,生死问题依旧困扰着人们。一些国家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面对死亡。比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逐步开设死亡教育学科,老师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家长带着孩子们到墓地和故去的长辈说说话,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经常举办相关的座谈会和研习会。
此外,老师和医生还带着孩子们去医院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通过照料老人和病人,让孩子们懂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对死亡与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等。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带给社会更多的温暖,令人们更加正视生命。
亚洲国家里,日本的死亡教育开展得较早,小学就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希望人们“过一个好生活,接受一个好死亡”。
二、中国生死教育现状
相对于这些国家,中国的生死教育起步较晚,源于人们对“死”的避讳,认为凡是有关死亡的谈论都会沾染可怖的晦气,致使很多人对死亡问题采取逃避和漠视的态度。
现代社会,生死问题悬而未决,人们被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带给人们预期的幸福。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对死亡的讳谈,没有令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继而无法提升生命的品质。相反地,对死亡的无知和愚昧却将许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对死亡的诸多忌讳,已成为开展生死教育的阻力,令国内的生死教育举步维艰。
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要超越传统文化的某些束缚和弊端,同时吸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生死智慧,创设出适合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死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提升人们生死的品质。
三死亡问题迫在眉睫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老龄化,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8.5%,达到6亿多。如果该趋势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的17%,达到16亿。
中国的老龄化状况亦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2015到203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至4.18亿。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和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速增长,对全球人而言,死亡问题迫在眉睫。此时,人们对正确生死观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迫,“生死俱善”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首要因素。
如何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如何在生命末期,给生命应有的尊严?如何在生命旺盛时,规划好死亡,经营好未来?
四、 普觉论坛打开生死智慧之门
2018年6月8日至10日,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和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首届普觉论坛“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高端交流大会在广州大佛寺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生命教育之终极关怀”,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死话题,如何在活着的时候研习生与死,进而超越生死,做到生死自在。
大会邀请来自世界著名学府和东西方生死学临床专家、学者,围绕“生死轮回、生死自在、终极关怀、悲心践行”四个主题,从各自的学术角度探讨生死话题,共同打开“生死自在、向死而生”的智慧之门。
广州大佛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名胜古刹,始建于南汉,迄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大佛寺在广州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开办了癌症康复营,安抚和慰藉濒死病患,至今已举办了8期,癌症患者的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抗癌信心和生命品质皆得以提升。
香港卫视是一家集卫星电视、网络电视、影视剧投资为一体的新兴国际传媒集团,2010年9月初试播,目前到达率覆盖亚太、北美、欧洲、中东、非洲等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拥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情怀,致力于普及和弘扬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让世人感受佛教的教化和悲悯。
此次交流大会,千年古刹携手国际传媒,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中寻找生死归宿。
论坛三大“首创”
8号晚上,大会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广州总医院院长谢玉茹,广东省参事室特聘参事、原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浩民先生,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主任陈忠谦,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李庆奎,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剑萍,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执行副总裁格桑梅朵出席了大会。
出席大会的还有30多位海内外生死学学者和临床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
开幕式上,香港卫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禅乐团,现场演奏了以《走进佛陀》为主题的系列禅乐,清音袅袅,洞箫悠悠,嘉宾们感觉忽而在星云变换的宇宙间飘荡,忽而在溪水潺潺的山涧和清幽静谧的竹林里畅游,嘉宾们在无限遐思中思考着生死问题。
令人瞩目的是,本次交流大会有三个“首创”:第一个首创是国内首次在寺庙里举办国际性论坛,开了国际学者在寺庙论道的先河;第二个首创是道场与国际传媒集团深度合作;第三个首创是论坛采取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谈生论死。
据悉,大会为期两天,围绕生死话题展开多场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这场融合了东西方生死文化精髓的盛宴,堪称是一部古老智慧与现代学说的精神雅集;一次东方文化与西方哲学的握手极欢;一次宗教学说与科学理论的深度交融;一次在“活着”与“死去”间寻找平衡点的无畏探索,必将唤起更多的人关注生死话题。
六、契合习近平主席对佛教的深厚寄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流大会,除了学院派专家,与会学者里不乏知名法师,从佛教的角度解读生死话题。佛教主张“生未尝可喜,死未尝可悲”,认为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强调人要超越生死,将生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此次交流大会佛教领衔唱主角,契合了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对佛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上的寄望,他说,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地位和现实作用,曾前所未有地在国际访问中论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方面,发挥着独有的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讲话中所言,“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时期,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不仅与物质富裕程度有关,还取决于具有什么样的生死观,因为生死观与生活品质乃至生命品质息息相关。
本次交流大会不仅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佛教在增强人们生活幸福感方面的作用,而且用实际行动勠力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