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千年尼姑庵,藏在百丈悬崖上宛如仙境,“变色石龙”堪称一绝-亚博im
“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这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一位自号法云居士的僧人,初见集雄奇秀美于一身的锦石岩时,所发出的慨叹。
法云所建之庵,亦即锦石岩寺的前身。从山下仰观,枕山面水的锦石岩寺,被人工很巧妙地镶嵌在长老峰西南面的悬崖绝壁之间,宛如仙山寺庙,给人以红尘不到的缥缈之感。
正门左右两侧,镌刻有两副对联,道尽锦石岩寺的佛门清静与菩提境界。其中,外侧联为:清宵月满,古殿香裟,非净土岂非净土;谷口飡霞,峰头乘雾,到尘寰不到尘寰。
走进寺内,沿途的步道,都用红色的岩砖铺设,与山体的颜色相映成辉。依山就势的地形,蜿蜒曲折,颇有一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幽意蕴。
历史上的锦石岩寺,曾数次遭遇浩劫,却屡毁屡建。如今的锦石岩寺,建有五观堂、七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四个殿堂,并成为一处比丘尼道场,有20多位比丘尼在此修行。
其一,锦石岩寺悬挂于百丈峭壁之上,依山傍水。栏杆之内是千百年佛门清修的僧尼道场,栏杆之外是亿万载丹山碧水的天然图画。
明人胡居安游览锦石岩寺后,有诗写道:“锦岩历历多仙子,不亚蓬瀛景物晖”,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此间超脱尘俗的风光,让后世游人到此,无不生世外桃源之想。
寺内的庵堂殿阁等建筑,都藏身在水平排列的一组大小岩洞之中,仿佛是从山石里生长出来一般,因此被民间称为“石窟寺”。
更为神奇的是,覆盖在“石龙”身上“龙鳞片石”,其实是一种绿中带黄的蓝藻类生物,但它却会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色,因此被人称为“变色龙”。
其四,大雄宝殿岩外峭壁,有一道形如马尾的飞瀑,人称马尾泉。瀑布从百丈悬崖上,凌空飘洒,纷纷扬扬,在阳光照耀下,宛若天上神仙撒落的大小仙珠,跌入锦江之中。
除此之外,锦石岩寺最有名的应当是那一方宋代题刻了。据寺志介绍,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赵汝耒于此书写"锦岩"二字,字大逾五尺,字体工整,笔法古拙浑厚,至今依然点画如新,堪称奇迹。
置身寺内,看青山绿水,赤壁丹崖,千年依旧。而历经兴衰后,锦石岩寺仍然矗立于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钟鼓交响,佛法长传。
是处即灵山,看不尽翠霭朱霞,朝晖夕照;此必原净土,听十方梵音禅唱,暮鼓晨钟。 朝来暮往,问如此江山,谁是主人谁是客;秋月春风,看这般台殿,风番衰落几番兴。
相逢尽是山林客,在坐无非世外人!锦石岩寺,确实是一处秀美山水与洞天福地完美融合的佛门所在。
她们之中,甚至有人几十年都没下山过,着实令人钦佩。我想,这些尼姑们,定然是知晓关于法云居士的传说故事的了。
从此,这里一点一点地“长”出了禅房和僧院,“长”出了世界上独特的“洞庭”式大雄宝殿,“长”出了镶嵌在临江百丈悬崖绝壁中的千年尼姑庵——锦石岩寺!
万古凌光留锦石,四山滴翠照丹霞。山水交融,曲径通幽,佛法千年,锦石岩寺,是僧尼道场,也是人间胜境。